资讯

n/e/w/s

访谈实录|唐亚林:以上海为例探究如何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水平

发表时间:2022-09-07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卷土重来,上海被迫按下暂停键长达2个月之久,我们的城市经受住了考验,但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力成本。 


在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两翼并行"的常态下,如何从本次疫情中吸取经验与教训,缓解类似突发公共事件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联合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杂志社共同举办主题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与韧性城市建设”的直播访谈活动,邀请沈振江、熊鲁霞、唐亚林、孙志强、Tim Stonor 五位专家学者,以韧性城市理念和新发传染病疫情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疫情防控对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挑战,探讨新时期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的思路和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加强疫情防控的建议。此次活动特邀搜狐城市、凤凰网、上海热线作为媒体支持。



本期特邀专家:唐亚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直播访谈精彩内容整理


Q1

超大城市人口密集、流动性强,一直都是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此次上海疫情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渐恢复,劫后重生的城市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是理性反思。你觉得从上海这次疫情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


唐亚林


1. 构建新型运作原理:确立以事为中心,关键时候找得到人与组织,推进党建引领下统合型治理,弘扬情感治理方式。


2. 重视城市治理与经济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复合,建构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平战结合体系”。


3. 重构新邻里守望之道:将“党员双报到制度”做实,注重组建以邻里互助、楼栋互助、志愿者互助、小区互助为核心的“在地志愿者”组织体系,形成“党员志愿者+志愿者队伍”力量体系,把防范重大公共危机的第一波冲击、实现社区居民自救与互救作为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



Q2

唐亚林老师曾在上海重点智库论坛上提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型范式具有八大要素”,即 “权力、空间、组织、人、事、资源、技术(平台)、价值”,可以请您就这”八要素“展开说说我们如何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的合力发展目标吗?


唐亚林


根据不同的治理任务、治理层级、治理场景,建构信息共通、平台共建、事务共议、服务共享等运行机制体系,从而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效能化。


在当代中国,超大城市要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着力建构党建引领下的统合型城市治理新型范式。


首先,在超大城市治理的“党组织—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公民”五大权力主体关系建构中,要围绕“党组织”这一核心主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其他组织和广大人民的领导和整合作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统合型城市治理权力结构体系。


其次,通过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数字化治理平台,最大程度统合各类组织、各类主体、各类资源、各类事务、各种需求、各种服务等,建构“需求导向和服务提供直接对接”的统合型城市治理平台体系。


最后,通过发挥“治理”的连接、整合、管制、分配、服务等作用,将“治理”统合“人”、“事”与“组织”的城市治理要素体系与“发展”统合“治理”、“服务”与“秩序”的城市治理内容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建构党建引领统合城市治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等三大治理领域事务,建构“事务协作和过程连通”的统合型城市治理机制体系,从而为建构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五位一体”的超大特大城市新型治理范式奠定基础。



Q3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让现代城市有了“智慧”,如上海利用大数据打造“城市大脑”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请您就此谈一谈当下我们如何打造包容、协作、智慧的现代城市?


唐亚林


1.人类社会进入新技术、新智能时代,这是大势所趋。


2. 信息通讯技术(ICT)嵌入到各种治理结构、治理体系之中,形成新的平台与生态,并产生一种“五生”形态(生产生活生存生态生命),其中生产方式的智慧化、生产方式的技术化带来了人、组织与城市社会形态的根本性改变。


3. 技术形态压缩了科层制治理空间,缩短了生产方与消费方的距离,打造个性化产品,共建了各方联通平台,推动了共建共享共治共荣的治理体制与机制的生成。


4. 注重数字化生存方式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与阶层鸿沟,推动更大程度的包容性、协作性与智慧化社会的生成。




Q4

您曾经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要重视人口密集型特大城市公共空间的留白”,请问怎么理解“城市公共空间留白”这个概念?


唐亚林


大城市社区人口高度聚居、高度流动,风险性高度集聚,可以用海量流动性和海量风险性两个词来形容。防止“黑天鹅”现象的出现,减少不确定性冲击,要适当注意“冗余”与“留白”的合理性。


第一,从重大公共卫生危机规划视角,要把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纳入到城市的整体社区发展规划体系中,包括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区发展规划等。


第二,要始终以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为导向,形成系统性的、有衔接性的“平战结合”的应急方舱建设规划体系。比如,小型的就近就地留白式或改造式方舱规划与建设,在选址时如何做好既对接老旧小区与老龄化社区的工作,又能有效避免发生“邻避效应”等工作,以防止出现实施紧急应急隔离政策时,出现大规模、长距离转运到郊区或毗邻地区方舱或公共服务空间设施等情况。一些靠近市民集中居住区的老旧宾馆在重修装修改造时,强制性做好符合重大公共卫生防控需求的卫生间通风管道、中央空调等空气流通系统的改造工作与定期消杀查验工作,以备急用。


第三,对于留白式应急公共卫生服务空间,要做好总体布局、基础性建设、设施养维以及日常演练等工作。比如说,先将上下水道、交通信息、电力基础设施、空气流通系统与污染物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好,要就地就近形成各种志愿应急力量体系,要形成日常维护、日常演练相结合的规章制度、指导手册与人力资源。在平时,可按照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服务体系设施的标准,将这些公共空间开辟为邻里花园、街区公园、郊野公园等基础服务设施,一旦需要紧急启用时,立马可以就地征用、就地转化。


更多“常态化疫情防控与韧性城市建设”内容

敬请关注下期直播访谈!


微信图片_20220907105151.jpg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