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农民尽了最大努力,以适应当前环境变化,但全球气温上升仍可能使世界上重要主粮作物产量严重下降。根据一项近日发表于《自然》的全球作物产量分析,到本世纪末,每变暖1℃,人均可用粮食每天将减少约121千卡。研究论文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Andrew Hultgren说,根据目前轨迹,在3℃的变暖情景下,“这相当于每个人都不再用早餐”。Hultgren和同事收集了世界上六大主粮作物的产量数据。这些作物提供了全球...
40年前,3位英国科学家报告称,南极洲上空正发生着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彼时,他们未曾料到,自己竟意外成就了20世纪最伟大的地球物理发现之一,翻开了一页意义非凡的科学篇章。1985年5月16日,该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明确指出南极洲上空的大气臭氧层存在一个空洞。这一发现促使国际社会迅速采取行动,催生了人类历史上首个应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条约——《蒙特利尔议定书》。至今,它仍是唯一一份获得全球所有国家批准的...
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全球正遭遇着愈发频繁、强度升级且波及范围更广的干旱与极端热浪侵袭。过去一年间,北美、南美、非洲以及南亚等众多地区的水电产能急剧下滑,这一状况如同导火索,引发了多个国家陷入电力危机的困境。在能源格局中,相较于高度依赖天气状况的“风光”电力(即风力发电与太阳能发电),水电凭借其能够全天候稳定发电的独特优势,成为维护电网稳定运行的理想之选。对于那些河流资源充沛的国家来说,发展水电本应...
水泥,当下应用最为普遍的建筑材料,却在全球碳排放领域“声名狼藉”——每生产一吨水泥熟料,就会释放出约0.8吨二氧化碳,这相当于一辆卡车行驶1000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水泥行业释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7.5%,且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源于碳酸钙的分解,正因如此,水泥行业成了工业领域碳减排工作的关键与难题。不过,近期科研团队在水泥领域低碳化生产上有了新突破——能让钢铁冶金行业的固体废弃物“化腐朽为神奇”...
水是生命之源,覆盖了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地表约71%的面积。它们在海洋、大气、地表、地底等循环,构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稳定气候和生态。但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自人类诞生以来,一直平稳的全球水循环,第一次被打破了。
金山卫是上海最早成陆的地方之一,古称“鹦鹉洲”,因处在海滨绿洲地区,草木森然,遍布着类似鹦鹉的鸟类,故而得名。在宋代时,与大小金山岛、浮山岛,连成一片陆地。明代正德《金山卫志》称:“鹦鹉洲在海中金山下……金山故城所在也”。本文要说的鹦鹉洲生态湿地,位于金山城市沙滩与上海石化凹湾处,正是眼下面临侵蚀的滨海地区。所谓沧海桑田,方志中所记载的鹦鹉洲所在地,在地转偏向力和东南季风的作用下,常年遭受海浪冲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