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城市话题 | 共荣共兴的校与城

发表时间:2022-07-07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天下无贼》


图片


十年寒窗只为金榜题名。当手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莘莘学子怀揣激情,对即将学习和生活的大学以及城市充满向往和期待。


一所大学,辉耀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孕育一所大学。


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6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百强》和“全球化和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发布的《2016年GaWC世界级城市排名》统计,71%的一流大学坐落于世界级城市,其中两所特级城市(伦敦和纽约)拥有6%的一流大学;此外,22%的一流大学位于一级城市,27%的一流大学位于二级城市,7%的一流大学位于三级城市,还有9%的一流大学位于自主城市。从国内来看,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也聚集了全国大多数的高水平大学,大多具有超强或较强的高等教育实力。其中,“985”大学、“211”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建设学科数量最多的前十名城市中,国家中心城市就有7座。


校依城而兴,城因校而盛。


微信图片_20220707132809.jpg



校依城而兴


“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


城市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的建立,“城市可能是能够为大学提供安全、稳定、并不昂贵的房子、食物和啤酒的唯一场所”,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和治理环境,可以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提供物质、制度与文化保障。


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56所(本科1270所、专科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此统计未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和军事类院校)。而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仅为1041所,也就是说,在过去的20年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高校数量翻了近3倍。


微信图片_20220707132827.jpg


城市作为高校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文化结构,直接影响着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和结构。如城市社会学最早诞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下,大量移民在芝加哥城集聚,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移民,在改变芝加哥城市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芝加哥城与芝加哥大学互动促进了城市社会学的诞生。


大学生长于城市之中,被城市环抱着,不断地从城市汲取各种养分。城市文化与城市文明会对身处其中的大学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以大学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英国的伦敦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大学体现的是城市品牌和声誉。


微信图片_20220707132830.jpg



城因校而盛


《礼记·大学》开篇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名校、良师、骄子云集,涵养了城市浓厚的人文氛围,积聚了巨大的创新潜能,为城市发展储备了宝贵的智力资源。


“一流大学一流城市。”大学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全球任何一个大的科创中心,无不依托知名大学。今天中国城市的竞争格局,也和城市所拥有的大学资源息息相关。如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核心的硅谷地区,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地区,以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主的上海杨浦科技园区……


高校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思想库、创新创造的动力源与辐射源、文化精神的涵养源与引领者,是城市发展的一张名片及地标,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能量,贡献了卓越才智。大学对所在城市的塑造已经深入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推动城市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707132834.jpg



校与城共兴


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资源,就是人口和人才。城市越来越需要大学,各城市以各种方式招引大学入驻,希冀从大学获得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大学也越来越依仗城市,从城市获取必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同时参与到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大学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共荣共兴。


构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达60%,新时代的城市化已从量的扩张逐渐转为质的提升,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城市必须在知识经济上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保持城市的发展活力。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上,应当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依托当地高校的优势,统筹布局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深化校地合作。在新时代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虹吸效应”将更加凸显,各大高校应当着眼于未来,与所在城市政府谋划开展更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例如,湖北大学与武汉市新洲区共建“城市+大学”发展共同体,深化校地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扬州大学与扬州市全面深化合作,双方达成《扬州市人民政府与扬州大学全面深化合作协议书》《关于扬州大学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合作共建的协议书》等多项合作协议;苏州大学与苏州市签署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促进苏州大学创新资源与苏州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形成“名城带名校、名校促名城”的互动发展格局。


微信图片_20220707132837.jpg




参考资料:

李卫东 谢宙:新时代高校城市意识的觉醒与城市大学的兴起;

大学群、城市群:集群化、集群共生到集群创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