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2-02-22
引言
在建筑界,贝聿铭先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人物,他的晚年之作“苏州博物馆”,浓缩了他一生的建筑精髓,更是饱含他对故土的一片深情。走进这座博物馆,便可感受到其中彰显的美学气质,以及灿烂的吴地文化。
苏博与贝聿铭的故事
苏州,自古就是一座繁荣之城,尤其是明清时期,文人雅士在开放的社会风气浸润下,其艺术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江南风韵。苏州博物馆里的藏品,便包含了大量相关的文物,而这座博物馆,同样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内藏品大多收藏于“文革”期间。1999年,苏州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并于2006年10月6日正式开放,与紧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苏博的建筑就是一件“藏品”。虽然建筑体量不大,文物也不多,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每件文物都与苏州息息相关。同时,在贝聿铭的倡议下,苏博还做了很多博物馆不涉及的领域——现当代艺术展览。
然而,当建筑掩盖了藏品的光芒时,如何吸引游客关注藏品呢?面对苏博的特殊性,博物馆通过借展、收藏、教育和文创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撑起厚重的建筑外壳,借由藏品自身的艺术魅力,使人想到这片土地遥远的过去。
苏博概况和建筑特色
博物馆概况
创新理念诠释苏式建筑
新馆吸收了苏式传统民居的风韵,并借鉴古典园林的风格,使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相适应。为做到创新与传统融合,新馆以粉墙黛瓦为色调元素,并用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淡雅,耐人寻味。
“中国黑”屋面与光线引入
精致门庭与蓝天白云 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建筑的大门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新风格,彰显出开放和气派。位于前庭和后庭之间的中央大厅,借鉴了苏式建筑立贴式梁架结构,材料采用现代钢结构,屋顶的框架线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透过屋顶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清新典雅的现代园林 贝聿铭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将内庭院的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其中。新馆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景观,既保留了苏式园林的建筑风格,又营造出现代建筑的美学意境。 庭院植物的文化延续 庭院中的树木,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的刚性形成平衡关系。因此主花园东面种植了平顶松、迎客松和杏树,南面种植了桂花树。而紫藤园里的两颗紫藤树,其中一颗是贝聿铭从文徽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亲手栽种的紫藤上嫁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结语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当代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看似极简的设计,实则包罗万象,吸引越来越的游客从最初的“看建筑”递增为看展览和参与活动而来。苏博对大众的功能在教育和传播之外,也通过这个建筑空间,使其感知到灿烂的吴地文化。 文中大部分配图为作者提供,少部分配图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