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12-22
引言
当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时,横跨其上的中山桥,如同一条巨大的钢铁巨龙,造型优美,气势恢宏。它的历史就像奔涌的黄河,浓厚深远,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山桥的历史
中山桥,全名“兰州黄河铁桥”,位于兰州滨河路中段,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千米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故有“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是明代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搭建的浮桥,称“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着三根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甘肃洋务总局彭英甲奏请清廷修建黄河铁桥,批准应允后,他与德国泰来洋行签订合同并规定:“铁桥长233.3米、宽7.5米,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5月9日正式开工,桥梁由中国工匠施工,德国泰来行承建,美国桥梁公司设计,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实际耗银30.669万两,初名“兰州黄河铁桥”。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兰州黄河铁桥始称“中山桥”,沿用至今。 抗战期间,苏联援华物资大多由新疆入境,经甘新公路运抵兰州,再由西兰公路转运到各个抗日前线。中山桥是甘新、西兰两条东西大通道上,唯一一座横跨黄河的桥梁,其军事战略地位空前提高,成为抗日战争后勤补给的关键性桥梁。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桥面和部分纵梁。1954年,中山桥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其更加坚固耐用。2004年,中山桥迎来最大规模的维修加固,结束近百年的通车历史,变为永久性步行桥,于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及特点
中山桥由上部结构(桥身)和下部结构(桥墩)组成,长233.5米,总宽8.36米,车行道宽6米,人行道各宽1米。桥梁结构为四墩五孔,每个孔径45.9米。上部结构为梯形穿式钢桁架,每一跨都是超静定结构组成的桁架体系,有竖向钢架划分成5个长方形,再加上斜撑竿件,构成一个框架清晰又有韵律的立面。
桥身
原为穿式钢桁架,共计5孔,每孔跨径45.9米,全长233.5米;每孔2片桁架,共计10片;每片桁架有9个节间,每节间各为5.1米。桁架横梁为钢梁,栏杆由角铁及钢管焊接而成。桥身为五座弧形钢架拱梁,桥面为铁板。
桥墩 下部结构由2座桥台、4个桥墩组成。桥墩、桥台的材料不一样,南桥台是条石,北桥台是混凝土。南面第一墩上部是浆砌条石,下部是混凝土。其余三个桥墩上部是混凝土,下部是浆砌疙瘩石。
特点
中、德、美三国合建,桥梁设计简洁明了,没有多余装饰,是20世纪工业化时代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等应用于空间构筑物上的体现。
结语
中山桥是兰州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意义早已替代了桥梁的原始功能。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洋务运动时期的建造水平、技术流派和艺术特征,也见证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兴衰起落。尤其是在抗战时期,它为国人抗击日寇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运输保障。
文中大部分配图为作者提供,少部分配图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