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09-24
“专家观点”是《城乡规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就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栏目将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聆听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对形式和政策的解读,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本期专家
徐磊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国家现代化研究院城市更新中心主任
关注热点
城市更新
上海空间规划:对于近期频频出台的“城市更新”相关政策您怎么看?它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信息或信号?
徐磊青:当前“城市更新”到了关键的“攻坚和转轨”阶段。传统的房地产模式在一些更新项目中,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历史风貌街区的更新中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最近中央和住建部颁布的城市更新政策和上海的城市更新条例,我认为它传递的信息第一个是赋能与加持,第二个是纠偏与指引。
赋能,就如《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把城市更新工作的方法、机制、保障,包括鼓励引进社会资本等方面,均做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推进,并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如有个别居民不愿意配合的情况下怎么处理等,都进行了交待说明。我认为其主要作用就是赋能和加持。
同时,最近的政策,特别是住建部最近出的一个通知,提及在城市更新中防止大拆大建,强调历史街区或者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保护原来居民的利益,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规定。这就是纠偏和指引。
上海空间规划:您认为目前在城市更新领域中,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徐磊青:我觉得目前我国城市更新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
第一个问题是路径和模式,目前城市更新的主流路径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主体的投资建设和市场主体的投资建设,或两者的混合模式。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即我们俗称的房地产路径。它确实快速有效地帮助了破旧败坏的老旧城区、住区、老旧建筑进行了改造更新,但也造成一些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在更新中被破坏。
因为如果以房地产路径为主,其收益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收益要么通过建筑加量要么就是让原住民外迁等方式实现。这和保护历史风貌、维持社会和谐等城市有机更新的目的相矛盾。我认为我们需要城市更新的其他新模式,特别是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合作、共同出资、共同更新的模式,发挥社区组织和居民主体的作用,但这个模式目前在更新工作中还很少。当前城市更新的政策文件,也是倒逼这种模式的出现。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更新的机制、保障不够。本次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中对此方面做出了具体的条文说明,涉及的保障包括资金、税收和极端情况应对等,但这只是纲领性的、框架性的条文,后续还需要更明确的细则。
我们在具体更新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做不了、做不下去的问题。很多更新项目不能全靠政府资金,但是社会资本的引入也并不容易,因为各种限制条件以及路径不清,企业做更新的动力不足。这是钱的问题,也是技术的问题,还有税收的问题等。此次《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就提出了政府和金融部门需要安排城市更新的资金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政策的出台,目的就在于当城市更新工作遇到一些瓶颈的时候,给予其助力。
第三,上海城市更新条例中明确说明了,要制定出适合城市更新的技术规范,以及保障公众利益、符合更新目标的规划优化指标。这些都将有助于调动整个社会资源来参与城市更新,因为技术规范和规划指标一方面非常敏感,一方面又在事实上提高了内城区的更新门槛,在更新工作中通过研究可以做出调整,在保证环境品质和建筑品质的前提下,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确保城市更新顺利落地。
上海空间规划: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一环,其中又以配套设施建设备受人们关注,您认为一个宜居的社区应该具备哪些配套设施,分别满足居民的哪些需求?
徐磊青:老旧小区在过去建设过程中对社区配套的要求是不高的,从现在的改造而言需要配备或增加很多设施。如下列:
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绿地、广场等休闲设施;
包括绿道、体育场地、健身设施在内的社区健身空间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等;
孩童课后学习场所,包括托幼、四点半课堂等;
社区文化设施,包括社区图书馆、小型演艺场地和设施等,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
上海空间规划:当下怀恋80、90年代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的城市文化、商业形式在年轻人中广受追捧,城市建设过程中伴随的人情冷漠也一直备受诟病,您认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邻里间的人际交往,创建和谐共生、守望相助的健康邻里关系?
徐磊青:后工业化社会以来,原子化就是当代社会、社区的特征。我们应该强调社区的作用,通过社区营造,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围绕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特别是孩子和老人组织包括绿化种植、兴趣小组、教育培训、健身等活动。这些都要依赖于社区自身的实体空间,让社区的物质空间和社群空间同时发展。
所以社区治理的第一步就是社区物质空间的更新,然后社区治理就可以在一个新的载体上进行。第二步就是要建立社区文化,这个可以通过定期的各种文化活动、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的展开,建立社区互帮互助的文化,建立归属感和认同感。
上海空间规划: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以人为本”的理念或口号,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具体到生活中,有老人有小孩有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您认为他们的幸福和价值如何在城市中得到体现?
徐磊青:我们要倡导的是全龄化友好的空间,每个群体有每个群体独特的价值和独特的关怀。“以人为本”这口号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以具体的人为本”,就像你提到的,老人、宝宝、小孩、女士、残障人士等,甚至包括宠物,他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城市都应该具备对其的友好性。老人还包括爱跳广场舞的女士,爱下象棋、遛弯遛鸟的大爷,首先需要对具体的人群进行人群画像,然后是空间画像和时间画像,合成场景画像。设计必须具体,空间才有温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