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专家观点 | 胡安宁:双减政策的实施打开了新的教育资源供给空间

发表时间:2021-09-24

微信图片_20210924143453.jpg


“专家观点”是《城乡规划》杂志社与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就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栏目将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聆听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以及对形式和政策的解读,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本期专家

胡安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图片_20210924143456.jpg


关注热点

教育



01


上海空间规划:当前,教育界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有很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概念,包括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体系的现代化、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五个方面。您如何理解“教育现代化”?



胡安宁:我非常同意对教育现代化的多维度解读。针对这几个维度,我想说两点。


第一,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谨防线性思维。现代化的概念肇始于二战之后,按照当时风靡一时的说法,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线性过程,未现代化的社会要向现代化的社会学习,最终不同社会达到某种趋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理解有一定道理,正如当今不同国家间的大学教育模式基本一致。但是,如果只遵循线性思维,现代化就会变成同一个版本的现代化,这就难免产生脱离实际的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者强调了现代化的“属地性”,即不同社会,不同人群有自己的现代化形态和形成路径。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的教育现代化,在各个维度之上,既会存在和其他国家教育发展形态相类似的“共性”,也应当保留有着自身特色的“个性”。只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让大家更有“获得感”的教育现代化。


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各个维度之间并非等量齐观。教育的现代化也讲究“道”与“术”的区别。相比于一些基本的教育制度和理解框架,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技术手段是很容易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正因为如此,在您提到的多元教育现代化中,体系的现代化和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基本上在很多地方都能够实现了。相比较而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转向尤为困难,而这又进一步决定了教育治理和人的现代化。我想,未来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点(或许同时也是难点),就在于如何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实现现代化。







02


上海空间规划:有人说“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整体规划总是在城市发展中先行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人口、产业布局,要为未来教育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发挥教育资源在城市新区建设、旧区改造、产城融合、乡村振兴方面的战略引导作用。鉴于此,想请您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好谋篇布局,更好地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胡安宁:基础教育设施的布局本质上是教育资源的布局。众所周知,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教育,因此,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可以成为城市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针对这一问题,我想强调的是,既然是资源布局,那么就需要考虑到资源使用的效率问题。但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例如,城市不同空间区域的居民,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使用能力各不相同。一些群体需求力强,但是使用能力不强,一些群体则反之。因此,在布局基础教育设施的时候,是将优势资源更多的交给那些使用能力强的个体还是那些需求度高的个体呢?不同的施政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或拉低教育不平等,或造成教育资源的马太效应。这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03


上海空间规划: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上海市教委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面对“双减”政策有人提出“加强公共教育供给是减负的重要保障”的观念,意指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要加强公共教育供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这些政策会给教育行业和适龄儿童家庭带来哪些改变?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



胡安宁:我非常同意减负并非一减了之的观点,而是应该通过双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时间,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减减掉的应该是那些我们通常说“内卷”化的教育投入和投资,但是与之伴随的应当是一个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和教育培养环境。


因此,对于教育供给方而言,双减政策的实施打开了新的教育资源供给空间。这一变化也是和国际主流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最终的目标是给不同发展路径的学生都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培养平台,帮助他们实现卓越。但是,这一扩大化的教育供给空间是否完全要由公共机构提供却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


公共教育供给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尽可能的促进教育公平,让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都有获得教育资源的可能。但是,公共机构的资源供给有时在效率上落后于市场部门,因此对于多元化、动态化的学生需求可能在反应上不够迅速。因此,除了公共部门之外,市场部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