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加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土地扩张,剩余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绿色空间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构建正越来越多地纳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那么,城市应如何鼓励和支持生物多样性,就让我们开启本期城市话题。生物多样性,是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可以指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工业化发展为主的现代化都市容易被描述为钢筋混凝土丛林,不适合动植物生存;但事实上,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这些城市正在大力修复和保护自然环境,曾经丰富多样的生物也正在回归。其中一些城市还因位于高生产力地区,例如洪泛区和肥力高的低洼地区等,拥有高水平的本土生物多样性;另一些则是迁徙物种重要的中转栖息地。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并不是生物多样性容易存在的地方。在城市中,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房屋、建筑、街道直接取代,工业生产的有毒副产品损害了自然环境,夜间人造光、人造噪音、城市热岛效应、湿地破坏、径流转移、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等这些或明显或微小的因素,导致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脱钩以及城市环境中生物种群的消失。在城市中倡导生物多样性,意味着保护某些地区的独特生物。例如,布鲁塞尔的花卉种类就占比利时50%以上;开普敦拥有南非50%的极度濒危植被类型;在澳大利亚,30%的受威胁动植物物种存在于城市环境中。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城市,普遍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在生态环境较好的街区,城市居民不太容易过敏、患心血管疾病……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当地的空气质量,宜人的景观也鼓励居民更多地运动和社交。虽然每一座城市的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增强生物多样性还是有一些通用的策略。那么,城市构建生物多样性有哪些路径呢?下面我们就来浅谈几条。许多动物每天或季节性地在不规则分布的空间之间移动,而幼鱼可能会从出生地迁移出去建立新的领土。这种迁移有利于维持遗传多样性,保证种群和多样化生态群落的长期存在,并帮助空置栖息地重新建立生态。但由于城市的扩张与建设,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变得碎片化、块状分布,各个栖息地分散在人类世界的周边,就如同孤岛一样相互不连通。随着城市化继续创造更加分散的栖息地,保持或重建栖息地区域之间的连通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惯有的城市绿化思维中,种植什么植物往往结合四季景观性、环境适应性等问题进行选择,而城市管理者很少从本地已有动植物,以及如何鼓励更多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来考虑。这就导致了城市占尽了原生态栖息地,并用草坪和异国情调的观赏植物对其进行了分割和改造。
乔木和灌木的多样性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再荒野化”是指将一个地区恢复到原始的、未开垦的状态,摆脱长期以来为人类需求控制和管理自然的做法。在城市提倡“再荒野化”,其核心在于通过修复物种和生态过程,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提升景观的荒野程度,保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强调自然力量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在人口稠密、布满了多层办公楼或大型公寓楼的城市里,简单地找到一个空间来建立一个自然栖息地是很困难的。有些城市已经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改造现有的建筑元素和建筑中间的空间来发挥创意,为城市环境增添更多绿色。包括绿色屋顶、绿墙、废弃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口袋”或迷你公园等。5. 修正“负面”设计,以软性城市空间给予生命关怀
城市基础设施在规划之初不一定考虑了为生物多样性提供益处,可能会为生物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例如,野生动物被通过的车辆碰撞,鸟类撞击建筑物的窗户等,人工夜间光线、城市噪音对动物生活规律的干扰等。因此,通过修正当前的城市设计,并提出新的城市建设生态规范,有助于减轻城市空间和建筑结构的“敌意”。针对新建筑,可以在设计建设时减少大面积玻璃的使用或使用带有防鸟撞设计的玻璃。例如,在昆山杜克大学校园二期设计中,新建的各栋建筑的玻璃幕墙不再是常见的装饰,取而代之的是铝板材料;而必须使用玻璃的区域,玻璃上都贴上了横纹,或者改用横向条纹彩釉玻璃以减少反光。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建设与经营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解决方案。城市“有意的设计”可以增强生物多样性,重构生态系统连通性,更软性的城市空间也会带给人们被关怀的感受。现代城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下一个前沿,你的城市正在做哪些努力呢?欢迎给我们留言!
来源: 丈量城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