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n/e/w/s

城市话题 | 重塑城市空间,探寻循环城市发展“理想型”

发表时间:2024-04-23

全球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中国的城市化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传统的城市形态被打破,新的城市形态尚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模式,因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城市“理想模式”和“理想类型”是当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期从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来分析如何通过“循环城市社会发展模式”来创造“可持续的城市形态”。就让我们开启本期城市话题。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是一个循环立体生态体系。城市应创造城市立体绿化体系和立体生态景观,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水体,结合公建布局、各组团中心,形成延伸的绿轴、绿带、绿园等空间,并与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平台垂直绿化相连,形成点、线、面的循环生态的人居一体生活关系。使城市居民能够出门不到十分钟就与花园相遇,形成一种传统的家园式城市生活体系。
图片
这种空间充分表现为“宜居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关系,形成“城市在花园中,花园在城中,人在森林中,森林在城中,人在花丛中,花在人丛中”的理想生活空间。有如日本学者提出的“森林—工厂”“森林—学校”“森林—住宅”“森林—商业”的“城市森林”和“森林城市”的一系列新概念。城市由生产、工作、休闲、消费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城市社会发展过程。
图片
图片
立体绿化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密度城市中的建成区域可以提供大量潜在的绿地增量空间(如公共建筑的屋顶绿化、边坡绿化、桥梁等构筑物绿化,以及市民的阳台绿化),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立体绿化发展走在了前沿。
图片
图片



新加坡
新加坡建筑立体绿化的体系建立,是从政府制定的顶层导则开始,为实现“花园城市”这一高屋建瓴的建设目标,通过规划先行、滚动推进的方式,阶段性、周期性实现城市从环境污染到高绿化覆盖率这一改变。同时,利用法规保障、激励改善的方式,提高人民绿化意识和环境自觉性,为下一步的城市绿化发展打下了最为坚实的物质、精神基础。
图片
新加坡通过新建花园和公园强化人与自然的融合,大大提高人类健康和福祉。比如将公园位置靠近居民住宅,保证能够在短距离内到达公园;将混凝土运河改造成自然河流;通过建造水库作为自然湖泊来收集和保留雨水。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保护附近的房屋和设施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水风险。
图片
图片



日本
城市现代生活体系与“原生态自然体系”共生共存。利用原生态自然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在现代化在都市中应该有“原生态的地段”,有不经人工雕琢的“原生态森林”“原生态湿地”等,甚至城市生活区内会出现野生动物等,真正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循环城市生活体系。日本的东京有很好的成功经验,近郊有原生湿地和狐狸等野生动物生存。

《东京2040》提出“创建四季都有绿水青山的城市”的城市绿化战略目标,提出在保护现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活用丰富的绿化与水景资源以及历史文化庭院中的绿地资源,提升城市蓝绿空间的多样性,实现四季可见美丽风景的目标。

东京充分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生活的重要作用,通过营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城市空间,使市民更加方便的贴近自然,构建了人类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高质量生态环境。《东京2040》多角度提出了有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城市新增绿化充分利用本地植物,最大程度保护好现有树木;将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建成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生态网络中心,并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活动。

图片
通过人行道、公共绿化空间、水景空间、城市电车等轨道内的附属绿化将区域性绿地、城市中心区绿地以及新建设的绿地有机串联到一起,将绿色空间的体验与城市游览进行融合,提升城市空间的舒适度,使市民感受绿意中行走的美好体验。
图片
作为建成度较高的大都市,东京在新时期绿化建设的重点就是为城市补充绿色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加均衡的绿化布局。《东京2040》提出,城市公园的建设要与公园周边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互渗透,实现辐射范围更加广泛、体系更加完整、一体化程度更高的绿色空间网络,通过公园绿地与城市建设的紧密融合,实现地区繁荣发展。此外,规划将逐步引导远离车站和城市建成区的住宅用地向绿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转化。
图片
通过人行道、公共绿化空间、水景空间、城市电车等轨道内的附属绿化将区域性绿地、城市中心区绿地以及新建设的绿地有机串联到一起,将绿色空间的体验与城市游览进行融合,提升城市空间的舒适度,使市民感受绿意中行走的美好体验。



英国
空间是时间的切面,是价值性的物化的感知。要寻找到本土化“城市的时间切面”。如城市广场犹如围棋的“眼”,“眼”越多,城市越有生命力。而城市广场的建设不是以大为前提,而是以人文内涵和品位为前提,城市广场是城市人家庭起居室的外延,是“城市文化资本”元素。另外,城市的地下空间也是“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重要的资源利用要素。

除了是久负盛名的金融之都和科技之都,伦敦也是世界上最适宜漫步的城市。自然景致和摩登都市生活结合得非常妥帖,有着如画的城市风光。英国民众重视公园和绿地开放空间,认为公园是城市绿肺,能连接人与自然,承载乡野生活的理想,是家庭的后花园。高质量的公园对居民的幸福健康以及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图片
伦敦花园广场被认为代表了"伦敦城市规划的骄傲"。它源于意大利广场,在18世纪获得了鲜明的英国特色。Square用于描述矩形、新月形或者多边形等几何形状的场地。这些广场的设计融入绿色植物,并被四周的住宅所围合,广场作为景观空间成为居住区的一部分。
图片
如今,花园广场不仅仅成为了儿童的活动场和追求时尚人士的聚集地,也成为了所在区域的标志。这些花园广场的尺度和边界,与城市形态融于一体,给人们提供了强烈的城市绿洲印象。有一些花园广场还保留着从前的私属性传统,使得围绕其周边的住宅建筑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居所。
图片


“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它不仅仅是创造工业的生产环境,当然也不仅仅是服务产业的集聚地,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再造,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生活主张,也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未来的宣言。“循环城市社会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一种思想领域的努力,是思考社会全员受益的一种观念。也是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克服旧有矛盾的方法,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创新行为,而这个行为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全员行为意识和主张。

构建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质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其核心在于使本土化的城市形态重新回归自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现代文明的成果,而是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土化城市形态的建设,不仅是一次对城市空间的重新规划和布局,更是一次对城市文化、历史和自然的深度反思和重新认识。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和实践,努力打造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充满地方韵味的城市空间,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来源:匠工营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