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21-12-28
引言
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到西岸文化走廊,上海西岸地区在“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发展理念下完成从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型,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一条可以让市民高度参与的生活型岸线,是城市老旧工业区转型的典范。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锋
上海西岸所在的徐汇滨江地区,紧邻黄浦江岸,地势开阔,河道纵横,19世纪末,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大型基础设施与工业厂房开始陆续在此建设,1920年代开始的大上海区域计划,也将其规划为重要的工业区。
凭借优势地理位置,徐汇滨江成为近代上海进行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物流仓储的重要基地,承载了中华百年民族工业历史。
产业调整与文化转型
1990年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与宏观战略部署的转向,上海开展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由于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徐汇滨江地区整体经济环境逐步衰落,大量工业企业开始合并甚至关闭。同时,近百年工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市民对绿色空间的需求日益迫切。
左: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 右:原北票码头煤漏斗
2004年开始,徐汇区全面启动徐汇滨江地区规划前期研究。不仅在政府内部对土地资源划分、地区功能转型等问题展开研究,还向社会广泛征集城市设计方案。2007年初,作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核心配套区域,徐汇滨江地区开启了地区开发工作。在此期间,徐汇滨江不仅完成了对百余家企业、数千户居民的异地安置,更推进了骨干路网与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起,徐汇滨江地区在“统一规划、整体开发”的建设理念和“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发展理念下对上海西岸启动了地区城市更新,对标巴黎左岸、伦敦南岸,开启了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的华丽转变。
2011年徐汇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西岸文化走廊”品牌工程战略,这是徐汇滨江实践“文化先导”发展理念的城市更新项目。随后在徐汇区委、区政府的主持下,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提出将“西岸文化走廊”建设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文化艺术集聚区和代表上海当代精神的国际级文化艺术集聚带,通过打造特色文化空间和持续举办优质文化活动,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而完善区域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西岸区位示意图
西岸文化走廊
如今的上海西岸绵延黄浦江畔11.4公里,区域面积9.4平方公里,规划开发总量950万平方米,是“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高品质中央活动区。
西岸文化走廊布局图
在全球多位著名建筑师的参与下,西岸地区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改造利用与新型文化建筑的设计建造,形成了文化产业主导的、具有特色风貌的西岸美术馆大道,完成了从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沿江的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20余个文化艺术空间串连成线,共同组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区。
龙美术馆
油罐艺术中心
其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西岸艺术中心与西岸美术馆。西岸艺术中心坐落于 “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位置,东靠龙腾大道,西邻云锦路,总建筑面积达10800平方米。原址为上海飞机制造厂厂房,由大舍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柳亦春担纲改造设计。建筑内部完整保留并加固了原有的建筑结构,部分外立面替换为通透的玻璃幕墙。
西岸艺术中心东侧
西岸艺术中心北侧
西岸美术馆由著名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爵士(David Chipperfield)及其团队设计,历时6年建造完成,总建筑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西岸美术馆位于西岸艺术中心东侧隔街相望,三个承载着展览功能的建筑体量呈风车型旋转排布,并通过中央的双层通高门厅联系,东侧的室外楼梯将建筑与滨江步道相连。
西岸美术馆建筑模型
此外,西岸艺术中心北侧还设有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示范区由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丁乙工作室、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致正建筑设计事务所、梓耘斋、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目外工作室、艾可画廊等18处国内外优秀文化机构组成,旨在打造汇聚国内外顶尖艺术家、建筑师和设计机构的文化聚合区,为西岸文化产业集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西岸地区注重对公共环境与室外空间的设计,形成了滨江步道、公园与美术馆大道相交织的图景。
总结
作为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得主,“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中承载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高品质中央活动区,西岸地区的“一河两岸”景观工程与“西岸文化走廊”相互补充,不仅提升了区域整体环境品质,更增进了当地市民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为高品质城市开发的模板。
文中大部分配图为作者提供,少部分配图选自公共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可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