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

d/e/s/i/g/n

场所精神:见证这场现代建筑群的共振之美

引言

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场所精神”这一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着其特性和本质。人类努力的赋予场所其“存在的内涵”,使之产生与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络,场所的精神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所服务,此场所便不单单只是土地或是建筑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745.jpg

项目名称:新建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

项目设计: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山西省大同市御东新区


传承和发扬体校人文精神,打造一座既能体现文化内涵又彰显时代精神,充满智慧和情感,有生命力的建筑群体,是此次新建大同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设计目标


体校新建校址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文瀛湖畔、体育中心东南角地块。基地西北侧已有建成的大同体育运动中心,东侧毗邻文瀛湖风景区,基地呈三角状。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749.png


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接手该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一组建筑群,西北侧造型现代、富于律动感的大同市体育中心已建成,体校该如何与之呼应?作为大同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最南端,体校又该如何实现这一区域的完美收尾?体育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属性,大同新体校该如何体现人与场所的关系?

在这场现代建筑群的共振中,如何构建独特的“场所精神”?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752.jpg


以谦逊的姿态,诠释“距离之美”


不同的空间关系传递着不同的心灵感受。以何种姿态来应对环境,为轴线尽端画龙点睛,是此次设计的重点所在。


项目规划选择将包括教学区和生活区的建筑群集中在远离体育中心的地块东南角,且沿街展开,这不仅释放了地块西北部及与体育中心的距离,又能很好的与城市进行互动。遥相呼应之余更形成空间张力,距离之美油然而生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755.png


现有的体育运动中心是大同市地标级建筑,是城市的中心及亮点,具有一定的向心力量,新建的体校在其东南侧展开,培养的运动健将为其源源不断输送力量,使得这股向心力继续扩张,不断增强影响力。


在没有比赛的期间,市民也可前来,既提高了场所的利用率,更形成新建场所与市民的情感联接,“场所精神”不再是静态的空间概念,而是具有更多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


校园总体主要分为三大区域: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运动区位于基地西侧,靠近体育中心设置,同时也将校园建筑与体育中心运动场进行了隔离,消解了建筑物间的视觉紧张感,以训练场作为缓冲空间,兼作赛事热身场地。


将教学办公楼与体育馆共同围合的校前空间作为城市形象展示面沿街展开,生活区则沿东侧平行展开有效利用现有景观资源。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759.png


建筑群选用垂直或平行于现有道路的排列方式进行展开,各单体又通过连廊进行串联,使其相互有所关联但又并不独立存在。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02.jpg


体校作为轴线上的尾部建筑,以屋顶作为连接媒介将建筑群整合为一体,形成南高北低、东高西低、高度上依次降低,给人在心理上产生减弱的力量,促成立体感、节奏感和紧张感,产生从强到弱的空间节奏以呼应西侧的体育运动中心。以一种谦逊低调的姿态,为轴线画上“休止符”。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05.jpg


融入,并不代表自我的消失


新建筑融入已有环境,并不是指新建筑的自我消失,而是指利用地形、环境等条件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大同体校的设计风格在现有体育中心现代、流畅且圆润的造型基础上,以简洁的立面、局部弧线的设计基调与之呼应。


同时借助低调且具有时代感的浅色系铝板质地独特,色泽持久,材料自重较轻的特质,与体校追求的更快的奥运精神相得映彰,既能做到轻快、轻巧的立面效果,同时也可减少对建筑结构和基础的负荷。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08.jpg


不对称的入口设计显得轻巧、活泼,而训练馆立面局部的倒角设计,既削减了大空间建筑体量的笨重感,还带有一丝动人的柔软设计感,令人心头一亮。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10.jpg


窗,为场所点睛


窗,常常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建筑的眼睛”。不同形态的窗蕴含不同的逻辑和含义,更营造出不同的精神与气质。


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的立面开窗设计极具韵律感。线窗现代感十足,体校训练馆以线窗为主,局部点缀点窗,既保证了优良的采光,又将较大体量的建筑进行了适当的切分,带来刚直、坚定、明快的精神感受,亦与运动精神相呼应。


宿舍是体校学员居住的地方,宿舍楼开窗以每间宿舍为单元由一大一小两个窗构成,上下楼层的窗构成顺序彼此颠倒,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渲染出一种活泼的气质,以建筑语言的方式彰显有序又有活力的体校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13.jpg


景观渗透的境界,在蕴于无形


不因刻意而求美,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自在的、无形的场力,是景观渗透所要实现的理想境界。其“场所精神”的真谛在于以空间移动为前提,营造一个蕴美于无形的日常生活场所。


通过雨篷、走廊、室外楼梯等构件的连接,体校建筑群既有视觉的开放,又有功能上的闭合,场所趣味十足。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15.jpg


同时,建筑群中被围合出主次有别、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休闲庭院空间。各空间之间相互穿套,景随步移,整个校区犹如一幅多折画卷。二楼平台可一览西北侧体育中心的风貌,或欣赏东侧文瀛湖景观以悠远的视野诠释体校的场所精神。


微信图片_20220708123818.jpg

“场所精神”的不朽,源于场所与场所中的人是否获得极大限度的理解与尊重。大同体校的整体设计从功能使用、营运管理、生态、环保、节能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建筑的人性化需求,力求精益求精,打造一座极具“场所精神”的新建筑。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沪ICP备20007340号-1
技术支持:缘震网络